欢迎光临缘震官方网站
缘震优势

网红商业模式对互联网的意义

2019-03-01 08:35:29

网红,就是网络红人的简称。网红不仅仅是当下最热词汇,它还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网红模式的风雨变迁,有网红经济和网红生态,在未来还有变现的经济模式。

  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直播APP,人人都可以实现网络直播,成为“网红”也越来越容易。在不久的将来,当网红变现的经济模式越来越清晰,这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会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职业存在。6.jpg

  由来 网红产生于聊天室

  2008年以前,“网红”在公共聊天室里。

  公共聊天室是互联网出现早期网民聊天的去处,它曾吸引了最初一批网民。有统计称,在2002年左右一些大型的网络聊天室的同时在线人数都能维持在一万人。“聊天室是第一批网络主播的摇篮,也是创造秀场模式和粉丝经济的温床。”互联网专家这样形容早期的聊天室。

  在公共聊天室里,网民们可以自由聊天交友。在网络即时通讯刚兴起的年代,陌生人交友的模式还没有“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网民们热衷于在公共聊天室里认识新的朋友。每个聊天室里,都会有一位年轻、俊美、戴着耳麦的女孩,坐在摄像头前与聊天室的网友们聊天、唱歌。有些主播搔首弄姿,以此博得网友的赞美声,当然,更多的是献上玫瑰花、跑车和别墅等虚拟道具。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微软最早关闭了公共聊天室,随后在2008年以后,网易、腾讯等也陆续关闭了公共聊天室。知名互联网观察者洪波分析公共聊天室衰落的原因时认为,一是由于公共聊天室能够提供的附加服务很有限;二是网站的维护需要不小的成本,但却难以找到盈利的方式;三是这些聊天室常常存在隐藏色情、暴露隐私等问题。

  聊天室灭绝了,但网红并没有。

  2008年前后,整个互联网行业处于上升期,但视频网站这一领域却被看做是没有前途的。“这个时候,网红解救了一大批视频网站。”有互联网专家玩笑称。

  当时的视频圈,最热的不是“网红”这个词,而是“9158模式”。9158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在网页上成立视频聊天室,通过一群漂亮的女主播歌唱、跳舞、卖萌、调情等方式吸引粉丝。粉丝为了得到女主播的芳心,经常豪掷千金送虚拟礼物,女主播可以从中分成75%,9158可以分成20%。凭借这种方式,9158在2012年营收约10个亿。

  有报道称,当时除了腾讯、爱奇艺、搜狐、优酷土豆等一线视频网站,那些还活着的中小视频网站全面转向“9158模式”。

  这种模式后来被称为秀场模式,直至今日,也是最流行的方式之一。

  揭秘 粉丝多,吸金能力强

  在秀场模式下,从视频网站转型为“9158模式”的六间房聚集了一大批擅长才艺的年轻主播,他们在六间房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网络直播电视台”,可以随意展示自己,可以与喜欢自己的粉丝们互动。

  在3年前,与六间房签约的主播就已超过3万人。在六间房秀场,每日直播总时长已达到7000多小时,日均覆盖人数达到500多万人。

  对于传统互联网公司来说,500万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六间房,这500万人将产生巨大的消费能量。六间房盈利主要靠用户对虚拟物品的消费,在社交的过程中,用户间可相互赠送虚拟物品,如鲜花、蛋糕、跑车、飞机等,不同物品对应价值不同的虚拟货币。

  “在家里的电脑前唱唱歌,一个月挣几万块钱很正常。”六间房创始人刘岩说。简单来说,歌手和主播们在线上唱歌,粉丝和观众线下打赏,这就是六间房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些歌手赚到的钱比传统商业演出或在酒吧驻唱还多。一些人气不高的歌手开现场演唱会,不叫好也不太叫座,但六间房的一些人气主播,在网上开个在线生日会,粉丝购买的虚拟蛋糕就达到数万,歌手从中会获得不菲的提成收入。

  对于这些用户而言,上线不是为了听歌曲或脱口秀,而是为了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区,消费动机也从最开始的单纯在线听歌、买礼品送给自己喜欢的歌手,上升到为自己在社区内的发言权买单。“在一万多人面前,坐辆跑车进来,所有人都对他高呼万岁,有了这种感觉就很难离开。”

  发展 直播场景更加广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存在大量的碎片化社交需求及多样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兴趣娱乐、学习充电和情感分享等,这些需求要用大量的碎片化内容和场景去满足。

  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是移动端直播APP,比如花椒和映客,传统的音乐播放器APP也开始涉足该领域,比如酷我音乐等。除此之外,作为音频聚合平台的考拉FM,也开始玩直播。

  盈利的模式没有变,直播的方式也没有变,改变的是场景。


一码通天下有多难?

多码互认成难题
 
除了推广方面的障碍。健康码互认的难点还在于,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的不同。
 
早在 3 月 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曾就「健康码」不通用一事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进行了回应。
 
杨文庄表示,首先,目前不同省份的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和防控要求不同。其次,各地「健康码」生成的标准不一,有的对接国家平台的查询接口,有的依据当事人的出行轨迹,有的依据体温自报。
 
健康码只能证明受检者当时的状况,如何确认返工人员当下的健康状况、以及避免返工途中的染病风险,是互认健康码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纵观全国各省推出的健康码,大多存在名称不一易混淆、各地对健康码生成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这些都为推动互认埋下了难题。
 
健康码已出现省级和市级的版本,名称各不相同。例如,在广东省就有三种健康码,广东省的「粤康码」和广州市的「穗康码」以及深圳「深 i 您」。在江苏省就有多个健康码,比如江苏「苏康码」、南京「宁归来」、苏州「苏城码」、无锡「锡康码」等。
 
各地对健康码生成标准不一。以杭州为例,在系统分析完个人信息后,会得到一种颜色码。其中,绿码可以在市内通行,红码和黄码分别要实施 14 天和 7 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此期间连续申报健康打卡正常后,才能转为绿码。以陕西为例,近 14 天内和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要判红码。
 
由于各省份的疫情防控形势不同,各省份通常需要因地制宜,从而导致各地健康码的生成标准不一致。此前就有网友反映,自己所在的无锡市存在不推广、不推荐三省一市互认的「苏康码」的情况,各码在省内互通互认依然很艰难。
 
虽然健康码仍存在因地制宜地的情况,但国家依旧在政策层面对健康码打开了「绿色」通道,为各地健康码互通互认创造空间。
 
3 月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这一政策对于复工复产人员利好,尤其对于在鄂处于低风险区域的省外务工人员。
 
与此同时,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也提供了三种各地跨省份互认共享的路径。
 
第一种,在不改变地方现有的健康通行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数据共享,支持互认。第二种,在各地健康通行码与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健康通行码互认。第三种,对没有建立本地健康通行码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的防疫健康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的互通互认。
 
这三种方式已经在推进当中。据悉,多地「健康码」已经签署互认协议,比如浙江与河南、海南,重庆与贵州、四川,四川与广东、浙江、云南等 10 省市。同时京津冀早已 3 月初已提出互通互认机制。前几日,杭州、深圳也纷纷与湖北互认。
 
目前互认的省份大多为互邻省份,地区之间衔接紧密,推动互认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互认省份大多属于同一技术开发方,比如浙江、海南和河南健康码的技术提供方为阿里。
 
由于各省份健康码之间的差异较大,地方政府一般会要求务工人员在返工前先自己和输入地居委会和相关部门联系,才能确认是否可以健康码互认。
 
 
一码通还要多久?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由阿里和腾讯提供技术支持的健康码从杭州和深圳脱颖而出,再到慢慢跑遍全国,覆盖人数之多。健康码推广将近两个月,重新复盘健康码的推广节奏以及落地成效,仍有存在一些问题。
 
在微博「健康码」话题之下,有不少人反映健康码存在变色问题。据报道称,杭州一位徐女士发现自己的防疫健康码无故变红,导致自己被隔离,影响自家店铺开张,同时承担房租损失。
 
后来徐女士查明原因后发现,由于她的漫游信息显示,她在湖南吉首老家期间,也曾到访过湖北恩施。吉首与恩施相邻,她接收到了恩施的信号,才导致了这样的判定结果。
 
健康码之所以会变色,主要是各地对红黄绿码的判定标准不同。
 
就杭州而言,判定标准主要与三个维度有关:一是空间维度,某人所在地区的疫情风险程度;二是时间维度,某人去过疫区的次数和时间长短;三是人际关系维度,某人密切接触人员的状态等。这些指标量化打分,最终形成三色码。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绿地下面的小区物业,不管是什么码都不行,要办绿地的码才行,真是搞人,就不让进保安还超级咆哮,说不管你是什么码都不行,且说一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真是搞笑,还真会利用法律法规,把老百姓的方便全然不顾!!


版权所有:上海缘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50015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