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缘震官方网站
缘震优势

暗网”:另一个平行的互联网世界

2016-07-05 09:51:42

数月之前,好莱坞爆发了一次“艳照门”危机,波及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在欣赏香艳照片之余,有人注意到这次信息泄露事件虽然源自名流们隐私保护意识的淡漠,但是真正将艳照流出规模扩大到人尽皆知的导火索,就在于有黑客在“暗网”上明码标价的兜售这些艳照,这是构成购买者二次传播的关键前提。

所谓的“暗网”,其英文原名叫作“Deep Web”,又称深层网络,它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层面的定义。

先 说泛指,广泛意义上的“暗网”,指的是那些无法被搜索引擎收录内容的站点,也就是说,一切有着非公开访问机制的网站——比如Facebook,甚至一个注 册才能进入的小型BBS——都属于“暗网”的一部分;另外,由于搜索引擎对于网站内容的抓取通常都是通过追溯超链接来完成,有着相当多的页面因为没有任何 超链接的指向,也处于搜索引擎的盲区,故而它们也被纳入“暗网”的范畴。与“暗网”对应的,是“明网”,也称表层网络(Surface Web),曾有学术机构统计过“暗网”与“明网”分别蕴含的数据比例,结果显示前者的数据存量百倍于后者,且增长速度更快。

真正敏感的,是特指意义上的“暗网”,也就是那些蓄意隐匿信息及身份,将在大多数国家都不合法的生意搬到网上正常经营,追求并捍卫无政府主义的立场。在 美剧《纸牌屋》第二季中,女记者佐伊被男主角弗兰克谋杀,她的记者男友——或者说是炮友——卢卡斯为了调查已经当上副总统的弗兰克,通过一个名为Tor的 工具访问“暗网”,寻找黑客帮忙挖掘弗兰克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过程就是在“暗网”中完成的。Netflix在拍摄这个桥段时,甚至邀请了真正的网络黑客 格雷格·豪斯充当顾问,力求还原剧情的真实性(QQ13340454)。

因此,剧中提及的软件工具Tor,正是一枚货真价实的钥匙,持有这枚钥匙,就打开了一扇通往“暗网”世界的大门。而关于Tor,其背后还有着一个“No Zuo No Die”的悲情故事,美国政府是一切故事的开端。

失控的隐私庇护技术

就像俄罗斯人发明了AK-47、却坐视它成为 车臣武装抵抗力量的最常用装备的微妙转折一样,Tor在最初也是一个源自华盛顿特区的科研项目,直到计算机和互联网完成了从军用到民用的变迁,这只顺服的 实验品终于不受控制的长成磨牙凿齿的猛兽,并冲破温室牢笼,沦为美国政府最为头痛的敌人之一。

1995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为了保护船只之间的通讯网络安全、避免被敌军跟踪信号,启动了一项旨在通过代理服务器加密传输数据的技术开发,这个产品被命名为“洋葱路由”(Onion Routing),Tor就是其简称。

众所周知,普通的网络访问,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记录都是可以回溯的,理论上说,某个用户访问了某个网 站,只要网站的系统内部部署了流量监视程序,就能找到这位用户的IP地址,进而根据行政力量找到他的真实身份。而普通的代理服务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 改访问来源,但是代理服务器本身却无法隐藏自己,如果将代理服务器攻陷,就还是能够找到访问者的信息,甚至可以利用被攻陷的代理服务器来钓鱼陷阱。Tor 的原理,是将P2P的分布式机制引入,将每一个安装了Tor的用户的计算机变成加密的中继连接,当用户基于Tor访问“暗网”时,他的路径会随机(或者说 无序化的)经过多个中继连接,而且每一次都是变化的,没有任何一个中继或服务器能够获悉完整的连接痕迹。

2004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陷 入财政紧缺的状态,它砍掉了对于Tor的资金支持,并将之开源。一个名叫电子前哨基金会(EFF)的知名自由主义网络组织——他们致力于保护受到政府权力 迫害的美国公民,提供辩护、声援、监督等多种资助行为——接管了Tor的后续研发和支持,直到今年7月,电子前哨基金会还在网站上推广Tor,列出的理由 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无法绕过Tor的匿名机制;Tor在开源之后经历过多次挑战,但从未被发现存在后门;Tor的易用性很高,使用者不需要过 高的计算机技术……

尽管电子前哨基金会对于揭露“棱镜计划”功不可没、同时也是美国政府监听互联网事件最大的反对组织之一,但是仍有阴谋论 者指出Tor由政府部门流落民间是有意为之的“很大一盘棋”,他们指控美国政府似乎想要让人相信Tor的匿名性,然后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借机将使用 Tor的用户一网打尽。

总而言之,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电子前哨基金会,如今都已经无力掌控Tor的发展,分布于全球的中继节点,使得Tor 彻底的去中心化,每年有着近5000万人次下载Tor,连Tor的发明者都承认,自己“也无力摧毁Tor了”。同时,Tor的使用功能开始逐渐变得极为多 元,有人在上面买卖毒品,有人定期泄露政府机密文件,连制造炸弹的材料和知识也能简单获取,在中国这种互联网访问权利有限的国家,还有大量用户单纯的将 Tor当作一个翻墙工具——因为连接到Tor之后,用户就连接到了成千上万的匿名代理服务器,此时,访问那些被墙掉的网站也就变得轻而易举。

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一种形式的丰裕必然造成另一种形式的稀缺”,互联网愈加开放和透明,遗世独立的隐匿需求就与日俱增,在极客看来,Tor是一片还没有被政府权力和商业巨头染指的净土,是自由力量瞄准监管压迫的一次反击,但是,革命的伟大队伍里,也容易混入坏人。

滥用、黑市和犯罪

Tor构建了“暗网”的基石和秩序,而整个“暗网”的组成内容,则由活跃于里面的用户主动提供。

最有名的,莫过于“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是一个eBay式的匿名网站,卡可因、无登记的手枪、私人杀手、儿童色情服务,一切违禁的商品,都明码标价,而且只支持比特币交易。“丝绸之路”在2013年停止运营,其创始人Ross Ulbricht调入FBI的蜜罐(一种诱导式的网络陷阱)而暴露身份,在旧金山遭到抓捕,据法院披露数字,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丝绸之路”有着总和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交易额,这场风波还一度导致比特币的价格在当日暴跌15%。

FBI 的进攻,看上去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丝绸之路”的竞争对手、主要销售违禁药品的“黑市重装”(Black Market Reloaded)也随机宣布无限期关闭,但是对抗意识永远无法泯灭。就在“丝绸之路”被关闭一个多月后,一个老用户上线了新的“丝绸之路2.0”站点, 恢复了所有的商品交易,这个化名“恐怖海盗”的站长拷贝了原“丝绸之路”的封停页面——FBI的公告显示“这个隐匿的网站已被关闭”——并将文案修改为 “这个隐匿的网站再次崛起”,“暗网”中的大量用户为之欢呼,还有一个名为“史蒂夫·乔布斯”的用户不无哀伤的发帖祝福身陷囹圄的“丝绸之路”的上一位战 争,他说:“这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全新的一天,在激动和晨曦中,让我们一起为前任海盗祈祷……他被关在监狱里,忍受着非人的待遇……他将我们带到此处, 给了我们一个家,而他自己如今却流离失所。”

纯粹的非法交易,不过是“暗网”中的沧海一粟,更具精神污染性质的,是某些没有任何目的、只是远异于常人的内容交流。曾有一个名为“洛丽塔都市”(Lolita City)的站点,储存了数以万计的儿童性虐照片,甚至还有直播影片,它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恋童癖的海量捐款,也有黑客群体因为看不下去而对它发动攻击,终因“暗网”的不可追溯性无法实现。还有一个名为“为正常人服务的正常色情片”( Normal Porn for Normal People)的站点,公开了许多内容诡异的影片,比如一个没有双脚的残疾人被强迫不断跳舞、一个男人在7分钟内陶醉于用舌头舔洗衣机、一只黑猩猩活活吃掉一名金发女性等内容、以及从一直母鹿体内分娩出一只人型婴儿的过程,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心生恐怖。

由 于没有搜索引擎的支持,所以“暗网”的站点获取通常都靠用户的自发整理或是私下小圈子范围内的传播,美国和欧盟都试图按图索骥地逐个打击,连对自由容忍度 最高的荷兰也在司法层面予以配合,但是在本质上,“暗网”是一种刚需而非实体目标,作恶者永远都能找到隐藏自己的方法,那些正常使用Tor的“暗网”用户 则不应受到牵连。在对“丝绸之路”提起公诉期间,检方亦表示不会对“暗网”技术抱有敌意,只是不能容忍里面的毒品贩卖、雇凶谋杀等行为。

既 是幸运、又隐约有些悲凉意味的是,就像前文所说的,Tor在大多数用户手中只是简单的翻墙工具,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以及中国网络环境本身的落后性,“暗网” 里面几乎看不到中国用户的身影,无论是非法的还是合法的。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曾经在2012年公布过一份题为《中国网络地下经济调查》 (Investigating China’s Online Underground Economy)的报告,结论非常有趣,大意是中国也有相当规模的网络黑市(2011年的规模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因为需要通过宣传以获得客户, 这些用户大多选择百度贴吧和腾讯QQ群来发展业务,为了防范监控,中国用户使用的手段原始却也算有效,那就是黑话,研究人员在当时找到的黑话包括“马”、 “包销商”、“洗料”等84个关键词以及129个用于交易非法商品的百度贴吧,百度后来回应表示感谢,并关闭了这些被指出的贴吧。

另外,也有另一种声音,坚持认为“暗网”的非法内容比重被非理性的恐惧心理产生了放大效应,或是应激性的“受迫害妄想症”,给了那些有意愿压制网络自由的国家和政 府借口及机会,这种说法也有数据支持,即Tor虽然下载量惊人,但是日活跃用户却不到只有数十万(其中还有不少是探案的警察),这让过分渲染“暗网”危害 性的说辞顿时站不住脚。

网络自由的敌人究竟是谁

今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政府在必要时期切断俄罗斯国内的整个互联网,而且强制要求日均访问量超过3000人次的网站所有者向政府备案,放弃匿名权。

这让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影响公众的网络用户倍感警惕。纽约时报刊登了俄罗斯裔专栏作家盖尔·贝克尔曼的一篇文章,他回忆苏联时期的一份地下杂志《时事纪事》(Khronika),其运作原理就和Tor如出一辙:

“任何人如果希望让苏联大众了解国家内部在发生什么,可以很容易地向《时事纪事》的编辑传递信息。只要把信息告诉给你《时事纪事》的人即可,他会把信息告知他的上家,依此类推。但不要尝试自己追溯整个传播链条,否则你就会被认为是警方的线人。”

盖尔·贝克尔曼最后说道,

“编撰一期《时事纪事》既繁琐又危险。但正是这样的过程,在一个挑战权力的事件闻所未闻的国家里,催生了一批有信心向政府问责的公民。”

即 使是在美国,网络自由的薪火也常处于摇摇欲坠之中,《纽约客》就在去年推出了匿名电子邮箱Strongbox,这是一个基于著名已故黑客亚伦·斯沃茨所写 程序DeadDrop的应用服务,用户可以通过Strongbox与《纽约客》的编辑部通信,整个过程同样以“暗网”的形式实现,不会留下可能遭到跟踪的 痕迹。

但是,与粗暴、低效的政府干预相比,更大面积的商业渗透,仿佛更加威胁网络自由及其背后的隐私权。就像是《美丽新世界》对于 《1984》的反讽那样,云计算促使信息私有的概念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投奔方便快捷的云端技术,反而让“暗网”显得落伍而标签化。一名 Reddit的用户在脱离“暗网”之后说道,维护自由本应如英雄壮举般坦率,但是让人得知自己流连忘返于“暗网”时却难以承受对方惊讶和疑虑的神情。

更为玩世不恭的一种主流观点是,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隐私是一项可以被放弃的权利——没错,用户虽然可以拥有“捍卫权”,却同样可以不受压力影响的行使“放弃权”——就像曾经的一句网络流行语说的那样,“生活就像被强奸,如果无力反抗,不如索性闭上眼睛好好享受。”

网 络自由的另一些敌人,也在于其内部。2011年,因为抗议日本公司索尼支持美国国会提出的《网络反盗版法案》(SOPA),推崇匿名的黑客组织 Anonymous报复性攻击了索尼公司的网络数据库,造成逾一亿索尼用户的个人资料及信用卡信息泄露,索尼还在公司服务器里发现了一个新建的文件,标题 就叫“我们人多势众”(We are Legion)。通过侵犯自由来维护自由,以及二元论式的道德捆绑,这种逻辑,无疑让自由主义的声誉蒙羞。

以及……

随 着Tor可能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已经有新的“暗网”技术正在开发,从情理出发,“暗网”是互联网普及触底反弹的一种必然选择,也不可能在某一天被真正完全 摧毁,它既是对“明网”缺失部分的填补,同时又是人性阴暗的隐形出口,在承认了理想的局限性之后,我们才有一个健全的心态,去寻找足以解决问题的更高智 慧。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王小波也有过一句类似的话,“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这么自我安慰,固然有些犬儒,却为思想授予了弹性,它象征着一种乐观:待到人皆腾焰飞芒,“暗网”之暗亦无处遁形。


仅靠4000好友做到复购率80%,被吴晓波频道看中的“她”如何打造强信任关系?

电商平台营销成本越来越高,私域流量成为商家降本增效的必然路径,但是从电商如何引流到微信,以及在微信内如何高效运营用户是现阶段不少商家的一个经营痛点。

在本篇文章中您将看到:

1、淘宝商家如何构建私域流量?

2、在私域用户运营中如何维持高复购和忠诚度?

3、维系客户信任关系的关键元素。

4、打造新品牌的有效路径。

本文约 4400 字

阅读大约需 7 分钟

互联网,创业,新媒体,运营

微信号不多,总共只有 4 个,用户好友总数量也不多,累计 4000 多人,创始团队没有营销背景,运营甚至有点佛系,但这款植物精油美护品牌的产品复购率却达到80%,年销售数百万,同时入选了吴晓波频道·百匠大集。

芳研社的创始人清芬和Leona ,分别是新加坡生物学博士和留德化学硕士,出于对精油和芳疗的热爱共同走上了芳香事业。后来他们俩另外一个好朋友小珂也加入进来,现在清芬和Leona主要负责实验室产品研发和运营,而小珂主要负责视觉设计和直播分享,三个好闺蜜在芳香事业上正在稳步前进。本期私域运营指南(ID:newrankco)专访芳研社创始人清芬博士,了解这一精油美护品牌运营私域流量的方法论。

芳研社目前在淘宝平台上的旗舰店评分是4.9。“不关注精油圈的人可能会觉得芳研社是一个小众品牌,但是在精油圈内芳研社的口碑是很好的。”芳研社创始人清芬在访谈时说。

清芬在博士刚毕业时,也在淘宝代理过其他国外品牌的精油产品,在慢慢积累了一些选品和采购经验后,于 2014 年注册了公司以及芳研社商标,推出自己的精油护肤与洗护发产品。

2019 年,受公域平台营销成本以及行业理念的影响,芳研社也开始全面整合私域流量。据清芬说,她们的方法是“主动去添加在店内已购客户的微信”,因此,芳研社的 4000 多个私域用户目前来源主要是淘宝平台。这些微信好友用户的价值很高,“现在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通过芳研社好友申请的客户都是对产品和品牌认可的用户。”清芬说。

而在私域用户运营方面,芳研社也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的一条有效路径,使产品的复购率能够高达80%,年营业额数百万。具体来说,主要着力点是在产品打造、用户运营、坚守自我以及每个环节的专注专业上。

1

产品是根本

最好的原料+不断创新

清芬表示,芳研社今天在用户中能够有一个良好口碑,首先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团队对单方精油和原料的把控非常严格,也会去原产地考察,比如店内一款非常经典的蓝莲香调就是团队亲自去印度找回来的精油。

目前芳研社的产品SKU有几十款,类别主要包括洗护发、面部护理和芳疗精油。“虽然产品SKU不多,但每一样从原料选择、精油调配到配方整合,都是非常用心,过去三年有一半以上的精力都花在研发产品上。”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芳研社会引导用户深度参与。芳研社有自己的“天使用户群”,群友主要由老顾客、老粉丝构成。每当研发新品时,芳研社都会从产品提案、气味、成分偏好,甚至包装和名字等多个环节主动征求芳友们的意见,让她们试用和投票,再不断改进直到用户满意。

“这样产品面世就有芳友的参与在里面,她们开心,同时对新品也有一个预热的过程。”清芬说。

产品的持续创新也至关重要。清芬表示,无论如何有一点不能变,就是芳研社要保证产品理念始终最新,能引领别人。“哪怕我们不会卖,只要能保证我们的理念永远都是最新的,那就一定会有客户追随我们。”

因此团队始终不断更新原料,也在不断寻找新的稀缺性精油。另外,清芬接触和练习正念( 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多年,从中受益颇多,近两年想到可以把正念引入护肤领域。她以此为例解释,“当别人还在拼价格的时候,我们走到了正念护肤,这就领先了别人很多,那就会有人愿意买单。”

2

私域用户运营

知识分享+情感交流

由于芳研社长期坚持和用户之间进行知识分享以及情感交流,芳研社在微信内的 4000 多名私域用户忠诚度很高。而无论是朋友圈、社群、公众号和淘宝直播的运营,还是一些细节,都在贯彻这一理念。

为了让品牌的调性保持一致,芳研社格外注意对外的形象打造。比如,除去清芬本人的微信外,另外 4 个客服微信的名字“草暖、蓝莲、雪松、甜橙“均源于精油。平时,客服在朋友圈会有规律地发布内容,包括三分之一芳疗和护肤知识,三分之一的生活美学,还有三分之一的活动通告、创始人日常、直播与微课预报、芳友返图等等。当然,芳研社的客服也会积极对用户的朋友圈进行点赞和评论。

(芳研社的朋友圈)

老顾客会对朋友圈频繁出现的知识简报和文艺海报比较熟悉。其中知识简报是客服根据清芬平日的讲课内容摘取编辑的关于芳疗护肤的知识,用于持续性地向用户科普芳疗。

而后者则是团队设计师每天设计出的一张海报,配有文艺语句。“这个持续的内容板块吸引了很多人“,清芬说,“很多用户会自动转发海报到朋友圈,因为感觉说的话戳中了内心”。带有二维码的海报也助力了芳研社的传播。

团队每周进行复盘,根据朋友圈内容的点赞评论不断优化。清芬认为朋友圈运营的关键词是“原创”,坚持原创让客户感受到品牌背后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愿意持续关注。

在社群运营方面,芳研社根据主题划分社群,包括护肤、护发、上新与优惠群等,以及上述提到的参与产品策划、试用,由多年忠实粉丝组成的天使群。

在社群内,除了日常围绕芳疗洗护进行话题讨论及售后交流外,固定活动是每周一次的线上社群微课分享。微课以精油为核心,涵盖护肤、护发、芳疗、育儿、生活美学等女性相关的方方面面。例如,《芳研社的正念护肤课》、《芳研社的NAHA精油课》等。这部分课程主要由清芬研发和打磨,内容方向主要是根据用户需求以及清芬个人的兴趣和学习研究进度而定。最近清芬也开始尝试在社群内分享日志,与芳友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而Leona除了负责线下课程外,也在研发《芳香心理学》、《精油化学》等部分线上课。

(芳研社的社群)

在专业指导方面, 2018 年Leona尝试过一个护肤私教群,手把手带领一群小伙伴每天打卡,真正深入解决她们的护肤问题,去挖掘学员有哪些痛点。今年芳研社打算创新升级形式,打造正念护肤训练营,让学员把正念和护肤结合起来,加深对自身皮肤的理解,从而更高效地解决护肤问题。

公众号方面,芳研社的服务号内容除了产品上新,活动预告之外,有两点让私域运营指南(ID:newrankco)印象深刻,一是三位合伙人对自己生活状态和感受的记录占相当篇幅,受到读者喜爱。清芬说这是“做自己”的一种延伸,类似于向用户吐露心声。这类内容也经常会渗透到活动推送中,使其不会显得很生硬。

除了平日里用心体验、积累真实感受之外,清芬团队也在文字方面下过功夫, 2016 年这个账号还是订阅号,“以每天一篇原创的要求专门训练过文笔”。不仅“把写的功夫练出来了”,也由于每天都需要查阅大量精油资料,在专业知识层面不断积累精进。

账号内容另一特点是经常和读者互动,并且多是生活性问题。清芬表示,这是为了和用户增进情感交流。“该谈产品时专注谈产品,要严谨。但是该谈感情时就专注情感交流。”实际上,这种情感表达还有多种形式,清芬经常会在将要邮寄给顾客的包裹中放入她亲自手写并打印的纸质书信,向顾客传达她想说的话。

(清芬的手写信)

除了朋友圈和社群运营,芳研社也紧跟市场风向,每周都有淘宝直播分享,团队的另外一个合伙人小珂由于“有亲和力、兴趣广泛、喜欢跟人交往”,负责每周三次的直播。和当下近乎“疯狂”的直播带货不同,小珂直播的地方就在她家厨房或饭厅,往往是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分享一本书、一本电影,分享她的手工或者瓷器,也分享她对精油的感悟和护肤心得。

清芬说,小珂的角色就像一个桥梁,她和Leona的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里,客户是在市场上,彼此之间是有距离的,而小珂在直播里呈现了一个生活中很真实的状态,让客户感受到诚恳和温暖,消弭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

专业知识分享让用户在产品方面用的放心,而“日常的情感交流则让用户在这里仿佛找到了一个心灵港湾”,清芬表示,芳研社总的原则是保持学习和进步,不断给老客户带来新鲜感,不断去增加彼此的信任。

3

坚持做自己

坚守真实,成为光源

清芬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做自己”。她认为做产品、运营朋友圈、与客户沟通互动,这些都是“做自己”的延伸,当对自己的初心从一而终时,顾客也会从一而终地对待你的品牌和产品。“客服问我某个问题该怎么和顾客沟通时,我就说三个字,讲真话。”

一方面她觉得“做自己”是最轻松的,另一方面,她认为这也是芳研社顾客忠诚度高的原因。

在被问及对私域流量的看法时,清芬认为经营私域流量有一条暗线,一条明线。暗线是个人IP的成长进化,只有自己不停进步,才能持久吸引粉丝。明线是内容产生,加微信、拉群、活动策划、日常运营这些,可以根据原有的人员配置情况建立标准流程,有规律的运营让粉丝有安全感,愿意一起玩下去。

清芬希望把精力放自己身上,让自己能够扮演一个光源的角色。“当一个人心态从容,做事严谨,生活也很精彩时,其他很多人就会也向往这种状态,就会信任Ta做出来的产品。”

在这种理念下,芳研社在运营的某些层面甚至显得有些佛系。比如没有去其他各种公域平台引流,邀请用户进群绝对尊重其意见,绝不私信打扰用户,也不太注重每次活动中的裂变和推广。甚至在转化环节,接纳某些顾客的不喜欢,不迎合,不讨好,只是做自己。”

“我就只做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想要的,当用户跟我同频共振的时候,她就会觉得这也是她想要的。因为我特别诚实,只说真话,所见即所得,当我们坚持这样的态度,客户就会有极大的安全感。现在社会很多生意都求快,就会造成信任缺失,但在我们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客户他们会来来回回的,就是她走了,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关系,过段时间发现她又回来了。”

比起同行,清芬认为芳研社的产品有三大核心壁垒,一是“行业很多人是把这个事完全当生意来做,而我们更多是当做专业来做”,学术出身的她表示目前她们来做的应用研发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打击。其次芳疗产品需要一定知识背景才能上手使用,其他公司要么有产品没课程,要么有课程没产品,但“我们既有产品又有课程,能带领大家使用”。此外清芬也表示,她们是自家产品的资深用户,既是产品经理又是用户,而“在护肤品的品牌里面,很多人都不用自家产品。”

一个案例可以展示芳研社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某些理念。 2015 年团队研发一款洗发水,为了测量头发生长速度,清芬甚至剃了光头来实验。后来这个故事被有赞挖掘到,用公号推送相关产品, 3000 套生姜&雪松精油洗护发产品 4 小时售罄,当晚销售额突破 20 万元。实际上,这种亲身试验的理念一直都存在于芳研社的实验室中。

写在最后

正念中有个理念是关注当下,“念念分明”,清芬主张把这个理念应用到做事中,认为做产品的时候就要一心做产品,分享知识的时候就一心分享知识,不要同时想着金钱回馈,然后交流感情的时候就单纯的谈感情,这样自己会比较轻松,客户感受也会好。“当你念头不纯粹的时候,其实大家是能感受到的。

关于如何打造新品牌,她觉得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缺一不可。“Leona和我基于对芳香疗法的热爱创立了芳研社,我们俩在芳疗方面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给芳研社品牌注入稳定的灵魂,而 2018 年小珂的加入又给品牌带来好看的皮囊”。

之所以在私域用户运营方面做出成绩,她表示“对商业我们是不太在行的,走到今天完全靠团队所有小伙伴的专业敬业、对护肤和芳疗的热爱、对个人成长的持续精进。

版权所有:上海缘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50015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