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缘震官方网站
缘震优势

网站建设和用户的关系探讨

2016-09-12 11:20:40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英文Interaction Design, 缩写 IxD 或者 IaD),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人造物,即人工制成物品,例如,软件、移动设备、人造环境、服务、可佩带装置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the “interaction”,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相关的界面。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交互式一般是跨越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简单来说交互式是一种帮助用户更简单和更舒适实现自己需求的一个过程和方式。

当交互式能够跟快捷和更舒适的满足需求时,用户就会更容易产生一种满足的感觉。假设交互式的过程复杂的话,用户使用起来会需要思考和钻研这样让用户无法产生满足感,甚至知难而退。

交互设计在任何的人工物的设计和制作过程里面都是不可以避免的,区别只在于显意识和无意识。然而,随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日趋复杂、功能增多,新的人工物不断涌现,给用户造成的认知摩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交互设计的需求变得愈来愈显性,从而触发其作为单独的设计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呼声变得愈发迫切。人们形成了一些不相互否认的共识,比如,交互设计是设计人和物的对话(dialog),而交互设计研究和实践的本质可能是隐藏于这个对话中的。交互设计的目的包括,有用性,易用性和吸引性的设计和改善。

所以在设计交互式时应当尽可能的简便和舒适,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直观的去实现,让用户避免思考,并能直观的实现。

甚至可以说交互式设计进入了跨媒体时代。不过首先我们得先明确跨媒体的概念,跨媒体总的来说是一种思想,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方面,多种知识的交叉和融汇使设计师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交互设计从单一的工业到平面海报、网页设计、软件界面、手机界面、标志设计等等都开始谈交互式设计了。

而交互式在现在来说,随着时代的需求从可用变成好用,交互式设计也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交互式设计也称为用户体验设计。

冷漠的数据与体验分析

我们来看看常见的交互式设计的流程:

用户调研,需求分析

交互设计,定下终稿

团体合作,生成产品

用户测试,反馈建议。

暂且不说后面的,先说第一步的问题。一般小公司会直接忽略掉这步不会去调研,大公司去调研但得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数据。那么这些调研的数据是否可信?能否提高设计师判断的准确度?换句话来说设计师是否真的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假设设计师做了合理的调研,并且在一个休闲的场景合理的去倾听用户的声音。这时新的问题又来了,用户其实并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无法准确描述。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用户想要买一个记事本。随机抽选的100个用户样本中进行了调查:

Table 1.Demand survey data

表1. 需求调研数据

不能准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43%),能够准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31%),能够准确知道但无法描述(14%),其它(9%)。

(这里的准确知道是指用户在看到前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本子是多大,封面是什么图案,纸质是如何等等。)

一般模式

设计师设计产品-产品影响用户-用户反馈建议。

如果只是浅层的看,一般情况下是设计师设计产品,产品去影响用户后,用户再反馈建议给设计师,设计师再修改设计大的一个过程。

深度模式

用户产生需求-寻找产品-产品影响用户去改变和调整需求。

正在深层次中,用户产生了需求想要满足需求那么就会去寻找适合的产品,交互式帮助用户使用产品并满足需求,使用一个产品久了以后产生的习惯影响用户并影响用户下一次选择产品的依据。

分析比如插座上的开关,我们知道按下是开,弹起是宽。为什么?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这种产品的交互式影响了我们,让我们知道按下是开,弹起是关。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我们所使用的产品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习惯、行为等等。我们在设计交互式的时候要考虑到这点:是否有颠覆用户的习惯?颠覆后用户是否能够习惯?如果是全新的交互式,用户是否能够接受并变成习惯?

如何设计需求到设计

我一直都认为交互式是一门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交互式主要是解决如何让需求到满足需求的过程更加简便和舒适的解决方案。

用户产生需求后去寻找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通过交互式去使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长期使用养成习惯后会对这个产品或品牌有依赖感。当然这里是在不考虑功能的情况下,如果功能同等的话那么交互式是否好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以用户为中心

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应当按照用户所想的那样去设计,当然可以在这之上进行创新让用户慢慢适应。比如我们知道电视是怎么打开的,虽然遥控器的设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太熟悉它了。按下遥控器的开关,电视就会打开这个交互式与我们所认知的模型是一样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与我们所想的是一样的。

在进行交互式设计时应当以用户的思想为核心概念,试想下如果某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新遥控,开关键是原来的加大声音的符号,那是一种多不舒服的感受。

以用户为目的

在设计时应当以用户的目的为目的,直击用户的需求和目的,让用户更简单更快的去实现自己的需要,尽可能的将所有的步骤减少到三步或三步以内。

成为用户

只有你也是你所设计的事物的用户,你才知道要如何改进这件事物,你才会知道作为这个产品的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切勿将自己觉得用户想要什么的思想加在产品上。

总结

在当下的时代,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用户价值,取决于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取决于这个产品的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直击用户需求,以用户为核心去设计。同时要保持简洁性并且引导用户,让用户更准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简单的去做到。


短视频2020发展趋势

随着春节的到来,对于不少网友来说,让自己率先感受到年味的或许不是春运回家的列车,或者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而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搞起的抢红包大战。
 
除了支付宝持续了几年的“集卡”活动,短视频平台也是春节红包的重要参与者。虽然这已经不是短视频平台第一次加入红包大战,但今年的意义却更为特殊。短视频经过几年的疾速发展,也该到了分野划疆的时候。平台格局座次、内容生产、商业变现都会在这一年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娱sir对短视频2020年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走向做了一些预测,以此留证,以备明年打脸。
 
“快抖”鼎立,掉队者出局
 
就在快手紧锣密鼓为2020年春晚红包奋战的时候,抖音对外宣布了其日活已经超出4亿。不知一直向着3亿日活KPI冲刺的快手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作何感想。不过也有消息说快手目前3亿日活目标已经实现,但3亿与4亿依旧是一个不小的差距。
 
这个差距能否在2020年补足,要看快手的打法。但基本可以判定的是,短视频市场会形成二者对垒的局面,其他玩家几乎没有撼动局面的可能。可能有人会问,这种情况不应该在去年就已经落定了吗?但2018年抖音的突然爆发,可以说给整个短视频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快手已经是该领域的老大,孰知抖音的崛起势能之大很快撕裂了原本的次序。这也给了其他选手一些积极信号:行业似乎还有机会。
 
但事实证明刚刚过去的2019年,短视频行业几乎演化为抖音快手的游戏,继抖音之后,没能再出现新的搅局者。如果说2019年一些入局者还心怀希望,到了今年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
 
腾讯对微视的投入自后者重启以来有增无减,今年春节也是投入了10亿红包进去,微信还在微信红包中增加了“用微视发视频红包”的入口,这已经是朋友圈30秒微视视频后,微信对微视的又一次导流。
 
 
 
值得一提的是,据“晚点LatePost”报道,快手已经与微信达成初步合作,快手将在除夕当天,为微信用户准备专属现金红包。亲儿子已经不是唯一,干儿子开始兼顾。
 
虽然腾讯曾多次表示对短视频的重视,但接连的投入却始终溅不起水花,耐心总有耗尽的一天吧。所以2020年微视的走向会是一个未知数。曾经的短视频明星美拍已经实打实地掉队,眼看着美图已经砍掉手机业务,不知道美拍今年是否会面临同样的终局。
 
抖音向左,快手向右
 
2019年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抖音、快手越来越像。加上快手对MCN大开怀抱,快手抖音双运营已经是很多生产机构的标配,以至于二者的内容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合。
 
但基于二者原始的基因影响,今年两个平台应该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分的内容分化,及商业模式的不同倾斜。
 
前几天有传字节跳动完成2019业绩任务,营收超1400亿元。不管消息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抖音对于字节跳动营收贡献必定不小。2020年抖音的广告营收依旧不容小觑,庞大的流量面前品牌主对抖音的投放只会增加。
 
更重要的是,抖音过去两年一直在深耕娱乐内容,如今已经是影视综不可或缺的营销宣发重地,影视剧开通官方抖音号已经成为常态,而过去以图文为主的娱乐号也开始在抖音肆意生长。再就是明星艺人也纷纷入驻抖音。翻看抖音的热搜,活脱脱就是视频版的微博热搜。甚至可以说,抖音越来越像微博的视频版本。
 
 
 
娱乐正成为抖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将有助于抖音扩充广告上的营收。娱乐营销向来是品牌主看重的营销手段,此前的短视频投放更多是基于内容营销,而抖音娱乐内容的支撑无疑会为娱乐营销带来加持。此外,明星的加入,则更能让娱乐营销在粉丝经济的助推下实现最大化转化。
 
相比之下,受制于内容生态影响,快手的广告营收一直不太高,直播则是其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电商直播大爆发,让快手电商有了更多可能。所以2020年,电商有可能会成为快手的核心收入来源之一,电商内容也会密集输出。与抖音一样,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明星进入快手,但不同的是,明星更多可能是为了尝试电商直播。
 
 
 
挖掘各自的优势,差异化发展,或许才是二者的未来走向。
 
其他
 
1. 带货达人/腰部网红新机遇
 
在2019年电商直播风起,李佳琦、薇娅掀起一场场带货直播狂欢时,那些内容起家的头部达人却在带货方面表现不佳。
 
过去MCN机构孵化红人的思路就是先做流量,再进行广告变现。现在电商直播的想象力已经有目共睹,这势必会改变MCN打造红人的路径,电商红人将是今年不少内容生产公司的发力重点。
 
 
 
基于私域流量的优势,快手上存在很多粉丝数量并非头部但带货能力却很强的红人。过去短视频红人靠内容吸引粉丝,而到了电商直播,粉丝的购买行为更多是基于对主播的信任。因此对于电商达人而言,粉丝不在多,而在于忠诚。所以更多腰部卖货达人迎来机会。
 
另外,随着品牌主对短视频营销接受度的提高,他们也更加注重红人投放的组合搭配,而不是一味追求头部网红。平台的扶持也会为腰部网红带来更多可能。
 
2.短剧占领短视频
 
短视频内容形态从微综艺、竖屏短剧,到Vlog不断出新,今年Vlog即使再起风,估计还会像去年那样瞬间平息。反而是短剧、微综艺应该会进一步生长。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影视综都开始开通短视频账号,用户已经习惯在短视频平台观看一些“名场面”、花絮来替代从头到尾的追剧/综艺行为。
 
 
 
2020年短剧或许也会迎来最好的爆发点。而抖音等平台对微综艺的布局,也会加剧这一内容品类的发展。
 
3.变现真正实现多元化
 
2018年以前,短视频的商业模式可以说几乎全部来自广告,2018年,电商慢慢起来。去年,知识付费也崭露头角。而今年,短视频应该会在各个方面都将探索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2020年,短视频的风浪继续拍打,我们在等待一些新的惊喜。


版权所有:上海缘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5001555号